据悉,本届年将于10月20日至22日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经济韧性与金融作为”。来自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国内外金融监管部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头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代表性实体企业、高校及国家级智库、司法及媒体界的400余位重量级嘉宾将汇聚一堂,围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热点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凸显和强化论坛年会作为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发声平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平台、国家级金融政策宣传权威发布平台和金融业国际间交流合作平台的定位功能。
刘鹤:房地产市场的合理资金需求正得到满足
刘鹤称,今年以来,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和洪涝灾害等多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实施宏观政策,国民经济稳定复苏。金融系统在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注意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抓住结构性重点,直达实体经济,对小微企业融资做到“量增、面扩、价降”,及时保障能源电力行业合理融资需求,全力做好洪涝等灾害的保险理赔。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功能不断增强。
刘鹤强调,中国是具有强劲韧性的超大型经济体。在这种强劲韧性支撑下,完全可以实现今年经济发展目标。下一步,金融系统要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进一步主动担当作为,统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突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做好货币政策调节,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的融资支持力度,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完善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
二是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产业,支持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三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将坚持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外资机构参与境内金融发展,坚定保护在华外资机构合法权益,稳妥有序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
四是更加重视金融科技。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弥合“数字鸿沟”、提升普惠金融能力方面的作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强科技监管能力建设,提升金融监管的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五是统筹做好金融风险防控。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底线思维,实现防风险和稳发展的动态平衡。要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处置好少数大型企业违约风险。
“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个别问题,但风险总体可控,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刘鹤称。
易纲:总量政策是合理的 流动性是充足的
易纲围绕“充分发挥金融功能 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和韧性”主题详细阐述对中国经济韧性的看法。他表示,我国成功应对去年初暴发并持续到现在的新冠疫情冲击,能够充分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世界最有韧性的体制。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8%,CPI温和上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我国拥有经济规模大、经济结构完整、技术创新不断加快、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等有利条件,特别是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优势,经济韧性一定会不断加强。
易纲表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是我国经济韧性的源泉和根本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有亿万产权清晰的市场主体。正是这些市场主体为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与此同时,金融的作为和功能主要是更好配置金融资源,不断为市场主体提供管理风险等金融服务。
在配置金融资源方面,易纲认为,金融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定价,让贷款、债券、股票发行、保险等金融资源,不断地流向有竞争力的企业,使得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得到融资,实现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发现价格、调整价格。
“近年来,通过价格的不断调整,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有所降低,有利于持续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这个永恒的难题,金融普惠性也得到提升。”易纲称。
发现价格的过程中,经济也是非常有弹性和韧性的,具有内在自我调节机制。易纲举例称,前不久发生了电力短缺,这个机制马上就作出反应,煤和电的价格不断地理顺。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快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电价可以上下浮动20%。这样就通过价格来引导资源配置,使供求不断实现平衡。
易纲还表示,各种金融产品在配置资源、发现价格的时候,也在不断地分散和管理风险。通过提供管理风险的金融产品,金融就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也是金融的重要功能。
“金融的功能和市场机制结合在一起,能不断增强市场的韧性,同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使资源流向各个领域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易纲总结称,一旦发现有价格不匹配,就迅速调整价格,并分散风险,使得整个机体是动态的、有弹性的,并且能够自我调整、自我稳定。
综上,易纲指出,在总量上,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长率是基本上匹配的,总量政策是合理的,流动性是充足的。在结构上,我们遵循市场规律,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支持好中小微企业和绿色低碳发展。目前,普惠小微贷款支持的市场主体已经超过4000万户。这么多的市场主体可以得到融资,是中国经济具有韧性和金融积极作为的一个突出亮点。
郭树清:不搞“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马路牙子的完好程度,就是国家发展水平的函数曲线”““厕所革命”关系农村居住环境的根本性改善”“农村生源流失与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要特别注意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成后长期‘晒太阳’问题,更要防止其最后因无人使用而彻底废弃。”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会上金句频出。此次论坛上,郭树清谈及了金融在改进城乡人居环境、提高保险保障水平、服务教育体系建设、把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实际需求等方面的作用。
在切实改进城乡人居环境方面,郭树清表示,建设宜居城市绝不只是要修好马路和人行道,除各种城市基础设施之外,还要看到过去几十年集中建设的高楼大厦,正在陆续到达维修更新高峰期。做好这些事情,既要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更要传承我们老祖宗的好做法。
城市有这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更是如此。由于缺乏严格标准和专业监督,农村自建房常有倒塌事故。“厕所革命”关系农村居住环境的根本性改善。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设施,要达到完全正常运行,不少地方还有较多困难。
城乡建设和管理是一件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不仅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处处都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深入研究人口流动规律,及其背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布局变化。目前不论农村和城市,都有建成后长期空置甚至荒废的楼房和小区。绝不能搞贪大求全、盲目跟风的面子工程,金融机构要花大力气调查研究,推动建设富民便民的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
郭树清表示,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建筑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产业肯定会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转型,朝着精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金融服务“三农”的涵义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无论是为农村进城的“新市民”安居乐业提供金融服务,还是支持城里人到农村从事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都是为“三农”服务。
在积极服务教育体系建设方面,郭树清表示,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为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有几点需要金融界共同研究。
其一,支助乡村教育。根据2019年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城镇就读的比例为77%。农村教学点在学人数总量不大,但集中着最低收入人群子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目标人群。金融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支持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
其二,服务“新市民”。很多人到城里买房,第一位的动机就是让孩子在城镇接受更好教育。农村生源流失与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学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是落实这个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三,发展职业教育。工信部、教育部调查显示,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领域技能人才缺口近3000万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离不开职业教育,金融机构可发挥积极作用。
其四,支持服务“双减”。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要提升体育、美育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金融机构要关注教育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向相关企业、机构、团体和居民个人提供服务,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科学把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实际需求方面,郭树清指出,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反映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节能减排等诸多方面的矛盾。我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设施大国,发电装机总量、高铁运营里程、水利设施规模等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基础设施还不能很好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必须持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对此,郭树清指出,发展基础设施,要努力实现“三个可持续”。第一,生态环境可持续。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资源多,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需要稳步提升绿色智能化水平,节约利用土地、岸线、廊道等资源。第二,经济社会可持续。要结合人口、产业和城市布局,尊重规律、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第三,金融财务可持续。不能贪大求洋,脱离实际需求搞建设。更要统筹考虑建成以后的运营维护费用,而且要切实提够正常的折旧费用。必须综合考虑运营和维护需要的人工、材料等中间投入成本,以及若干年后报废的重置成本。要特别注意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成后长期“晒太阳”问题,更要防止其最后因无人使用而彻底废弃。
郭树清表示,2030年前碳达峰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保持化石能源消费的刚性增长。要从实际出发,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其一,正确看待碳减排。要不断提高能源效率,稳步降低单位GDP能耗。先做到有效防治大气污染、守护蓝天白云,在此基础上相对减少碳排放。其二,密切关注世界生态科技突破,积极探索低碳、零碳等新能源,开展碳捕集、封存技术研究和应用,但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盲目跟风。其三,平稳过渡,不搞“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潘功胜:我国外汇市场受本轮美联储政策转向影响可控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围绕此次疫情应对中主要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及其可能对国际金融市场、新兴经济体跨境资本流动,以及中国外汇市场的影响等当前热点问题展开论述。
潘功胜认为,当前,经济快速恢复、通胀持续高位徘徊促使发达经济体央行开始释放货币政策转向信号。美联储缩减购债的行动可能很快就会开始,首次加息时点预期也已提前至2022年下半年。欧央行、英国央行等其他央行也普遍强化了紧缩立场。
回顾上一轮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彼时美元显著升值,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形成较大冲击。2014年中美元指数开始快速升值后,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大幅贬值,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出现了大幅资本流出。2015-2017年初,我国外汇市场也遭受较大冲击,人民币贬值伴随着资本流出、外汇储备规模下降。
反观即将来到的新一轮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及其影响,潘功胜认为,本轮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周期中,美国与非美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差和货币政策差均小于上轮紧缩周期,预计将限制美元升值空间。经济增长差方面,上一轮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期间,美国经济增长显著好于欧洲,而当前美欧增长更加同步。货币政策差方面,上一轮美联储缩减购债恰逢欧央行开启宽松,但本轮美、欧央行货币政策总体同向。
“当前新兴市场面临的资本外流风险也弱于上一轮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预计我国外汇市场受本轮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影响可控,跨境资本有望继续双向流动,人民币汇率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潘功胜称。
潘功胜作出上述判断主要因为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是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更好的周期位置。潘功胜认为,当前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就业基本稳定,国内稳固的经济基本面将是我国外汇市场应对外部冲击的基础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近期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及相关的金融市场出现的波动,潘功胜强调,这是市场主体在个别企业违约事件出现之后的应激反应。在金融管理部门的预期引导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风险偏好过度收缩的行为逐步得以矫正,融资行为和金融市场价格正逐步恢复正常。
“十九大以来,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实施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房地产市场金融化、泡沫化的势头得到遏制,房地产市场地价、房价、预期保持平稳,房地产行业总体健康发展。下一步,金融部门将积极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地方政府坚定的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潘功胜称。
二是人民币汇率弹性也有所增强,可以更好地发挥自主调节作用。
三是我国资本流入结构优化,对外投资稳定性增强。近年来,我国外债流入以境外长期投资者投资人民币债券为主,稳定性较高。此外,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更加理性,未来对外直接投资预计将比较稳定。
最后,潘功胜强调,近年来,在应对外部冲击中,人民银行、外汇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政策工具,今年以来也进行了前瞻性布局。未来将坚持底线思维,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态变化,持续加强外汇市场监测预警,积极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当前,我们更加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维护我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