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对金融需求日益强劲,随着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绿色金融”再度被广泛关注,绿色金融已成为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保险类机构发展的新趋势。
然而,绿色金融并非“新物种”。
其实,早在2006年,中央政府层面就已开始出台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彼时与绿色金融配套的生态环境并不成熟,所以人们对绿色金融的关注度并不高。
除此之外,社会各界对“绿色金融”的定义与理解也各不相同,绿色金融到底是什么以及怎么做并不清晰,直到2016年“绿色金融”一词才真正被规范。
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中源控股认为,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它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它讲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绿色金融在国内已经发展了多年,但是各个银行保险机构在重视程度和执行效果上还存在较大差异,为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2年6月1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编辑
《指引》对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提出下一阶段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要求: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建设、能力建设、投融资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和监督管理等。重点关注: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落实绿色金融政策要求、立足经营实际完善绿色金融管理等。
《指引》还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应当自本指引实施之日起1年内建立和完善相关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绿色金融管理工作符合监管规定。
关注银保机构ESG风险,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里程碑
早在2012年,原银监会下发《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提出了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绿色信贷的全面评估工作。
2014年发布的《绿色融资统计制度》和2016年发布的《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级指标》分别从定量和定性的维度对绿色信贷有了类似KPI的要求,支撑了2012年的《绿色信贷指引》的有效执行。
“这一次的《指引》不仅在结构上一脉相承2012年的《绿色信贷指引》,而且机构的覆盖面宽了,除了银行,还包括了保险类金融机构;保险除了资产端还有负债端,也就是说除了保险品种以外,还包括了保费的投资,对绿色金融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银行业协会双碳专家工作组专家杜红霞表示。
《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首次提出了银行保险机构重点关注ESG风险,最终要实现碳中和。而这被业内视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ESG是绿色金融管理的一个重要支柱,银行保险机构要将环境、社会和治理要求纳入业务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在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同时,银行保险机构也应重视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指引》还强调,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坚持稳中求进,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实施清洁生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落实碳排放、碳强度政策要求,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有保有压、分类施策,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在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同时,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最终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
加强投、贷各关键环节风,做好金融机构投融资管理流程
不同行业的客户特点,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合规文件清单和合规风险审查清单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审查客户提交的文件和相关手续的合规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存在较大的挑战。
因此,银行保险机构首先应当加强授信和投资尽职调查,确保调查全面、深入、细致;对拟授信客户和拟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合规审查,确信客户对相关风险点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动态控制,符合实质合规要求。
其次,授信和投资审批管理方面,应根据客户面临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确定合理的授信、投资权限和审批流程。对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存在严重违法违规和重大风险的客户,应当严格限制对其授信和投资。
第三、信贷和投资资金拨付管理方面,在已授信和投资项目的设计、准备、施工、竣工、运营、关停等相关环节,合理设置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评估关卡,对出现重大风险隐患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中止直至终止资金拨付。
第四、贷后和投后管理方面,应对有潜在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客户,制定并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法律、政策、技术、市场变化对客户经营状况和行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动态分析,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并在资产风险分类、准备计提等方面及时做出调整。
除此之外,银保机构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产品开发、经营销售、投融资管理等业务流程,优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线上融资等业务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结合业务特点在风险评估、尽职调查、合规审查、信贷管理、投后管理等方面采取差异化、便捷化的管理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编辑
总之,绿色金融在绿色信贷的基础上引入绿色保险,可以起到担保作用,降低融资成本,这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投资人对绿色项目有信心。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颠覆性的技术,从引入保险的这个角度来讲,险资做股权投资可以拓宽支持技术进步的资金渠道,对解决“双碳”项目融资问题,起到较大支撑作用。
3
银保监会如何推动绿色金融高质发展
在中源控股看来,绿色金融投入的领域期限比较长,投资回报期短则10年,长则30年,而传统信贷通常较长的进三到五年。由于险资的期限较长的特点,所以绿色险资和绿色信贷搭配起来,就能够解决绿色金融长期以来期限错配的问题。
《指引》对金融引导绿色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但还有几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需要取得突破:
一是鼓励部门间数据交换、建立碳排放因子数据库;
二是需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建立气候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为管理转型风险建立低碳技术库和内部碳定价;
三是需要从监管层面融合绿色金融、ESG的指标体系,例如改革1104报表、开展绿色银行、气候友好银行评价,考核投资组合的ESG绩效和碳排放水平;
四是建立精准的激励制度,避免公共资源浪费(如对不需要支持的绿色金融项目进行补贴),协助公共部门评估气候投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率。
未来,银保监会要想强化监管引领,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绿色金融领域政策框架;二是提升绿色金融创新与服务能力;三是加强绿色低碳转型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