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重重挑战,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中国经济正逐步回升向好,新兴产业与新动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的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中源控股表示,“创新”正是推动中国经济根深叶茂、生机勃勃的不竭动力。
回顾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脉络,年末岁首之际,一组崭新的数据犹如画笔,精心描绘出国民经济逐步回暖与稳步向前的美好图景。
中源控股关注到,前10个月,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率高达11.3%,这一数字昭示着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投资领域的新星,助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形;前三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的出口同比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41.7%,它们正作为外贸增长的新动力,引领我国外贸驶向更加广阔的海洋;
同时,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3.2%,相较于上半年,这一数据提升了6个百分点,远超去年全年水平……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创新脉动。
一、新融合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的活跃度看企业,企业的活力要看生产线。
位于江西南昌经开区的一家电器企业的智慧工厂里,“手臂”灵活、动作精准的工业机器人,活跃在装配、钣金、总装等生产一线;车间通道上,智能AGV小车与智能电子仓默契配合,智能调度、精准配送成为现实;电子显示屏上,各类生产数据和产品数据一目了然。
作为全球最大的空调压缩机智能工厂之一,这个智慧工厂每天都上演着信息化与自动化互联互通、深度融合的繁忙景象。为培育新的增长极,企业建设了“大规模定制智能制造系统”,已成为行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智能机器多了,工人变少了,这就是数智深度融合带来的效果。”企业负责人介绍,受益于互联网和供应链相协同的高效生产,如今组装好一台空调压缩机只需6秒,而过去则需要26名工人同时操作30分钟。
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新要素、新技术、新模式的集聚,更离不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科技赋能现代化新兴产业体系。
今年以来,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牵引,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蹄疾步稳,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增幅明显,牢牢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特别是数字与实体深度融合,促进现代化产业链不断强化延伸,让创新力持续锻造出发展力、竞争力,提升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中源控股关注到,我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达到8000个,已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万家。工业互联网已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助力千行百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协调有序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无中生有’发展新兴产业,‘有中生新’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更好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洪群联表示。
二、新动能彰显经济发展活力
中源控股认为,审视中国经济,我们不仅要关注其规模的“量”之扩张,更要深究“质”的飞跃与提升。
随着《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的发布和《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印发,我国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相继推出了税收优惠、研发补助、服务优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能。
从合肥的“声谷”到武汉的“光谷”,从北京建设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到深圳在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平台上的布局,创新驱动正在成为推动产业集聚的强大引擎,孕育出一批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
而新质生产力的塑造,其核心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今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这一领域,勇于探索新领域、新赛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众多新突破,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动能。
至今年9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数量已突破200万大关,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4个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强大实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中国经济正昂首阔步,不断前行。
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部署未来产业。今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韧性强的新产业崭露头角。
前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更是同比增长11.3%,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强劲势头和巨大潜力。
三、新业态激活消费市场潜能
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迁,正引领着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优化与升级,尤其对于供给端而言,它推动着品质的提升与效率的增加,使供需关系更为和谐匹配。
在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日益强烈的今天,四川泸州江阳区的新兴消费场景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备受追捧。
沿沱江旅游道的特色农家乐如雨后新芽,蓬勃发展;酒城乐园的立体廊道将“桥景”完美融合,成为文旅新宠;渔子溪公园引入多元业态,初步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消费生态圈;董允坝自驾车露营地更是备受欢迎,让露营活动变得多姿多彩。这些新兴的消费模式,如露营经济和网红经济,成功将“过路客”转变为“过夜客”,让城市人气汇聚,夜间消费热闹非凡。
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落地生效,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快速回暖的态势。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尤为亮眼,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不同业态与场景的交织,不断激发出消费市场的新活力。
在陕西甘泉县劳山乡,果农王周周通过自家的直播间,将苹果销往全国各地。得益于可直发全国的县级物流园的投入运行,他家的苹果今年得以远销更远的地方。
在湖南长沙,18家网红自助图书馆全天候开放,通过举办“书香夜市”、“夜宿图书馆”等活动,为夜经济增添了一抹浓郁的文化气息。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3.2%。在消费结构中,商品零售线上线下深度融合,1至10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6.7%。
消费的智能化、品质化、绿色化,不仅满足了消费升级的内在需求,更有助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