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创新共进,破局前行!地方政府如何借力打造科创新高地?

自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跃升为国家战略后,“三省一市”在科技创新协同合作的赛道上加速前进。

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探寻区域协同创新的全新路径,中源控股关注到,安徽省份牵头起草了《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意味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正式踏入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制度创新这把“利剑”,打破行政边界的束缚,三省一市将携手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全国区域协同创新树立标杆典范。

发挥叠加优势,锚定四大核心目标

《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安徽将与江苏、浙江和上海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技术创新中心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致力于打造一个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力求将长三角建设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征求意见稿》强调,安徽将紧密对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江浙沪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依托自贸试验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多重战略叠加优势,安徽将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推动长三角从“区域协同”向“全域创新共同体”跨越。

其实,长三角四地在创新资源上各具特色,形成了互补优势。

中源控股表示,上海科研实力雄厚,拥有众多知名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能力卓越;江苏制造业发达,产业链完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化支撑;浙江互联网经济蓬勃,在数字经济等领域领先,创新生态活跃;而安徽在新兴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科教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力度大。

共建“两心同创”,强化设施集群建设

在原始创新领域,《征求意见稿》提出与江浙沪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机制,推进上海张江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加速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科技突破。同时,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将实现实体化运作,打破区域界限,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三省一市还将联手构建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网络,共同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落户长三角。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征求意见稿》提出设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一体化配置项目、人才、基地与资金资源,加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中源控股关注到,自2022年以来,长三角已共同组织实施了43项联合攻关项目,三省一市财政投入达1.8亿元,带动社会投入共计11.5亿元。2024年,联合攻关项目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34项,发布重点揭榜任务41项,并首次将未来产业纳入支持范畴。同年6月,以联合攻关项目为牵引,启动了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同时,三省一市科技部门签署了《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合作的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发布了联合攻关基础研究申报指南,推动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创新重要科学问题上实现“同题共答”。

为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三省一市将共同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机制。依托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实现成果供给、技术需求、服务资源等要素的跨区域共享。安徽计划在合肥、芜湖等城市建设10个以上长三角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打造“研发在沪苏、试验在安徽、投产在长三角”的协同创新模式。

中源控股表示,在国际合作领域,长三角将联合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同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浦江创新论坛等高端活动。在人才政策方面,四地将推动人才评价标准互认、职称资格跨域通用,共建“长三角人才驿站”。目前,长三角已实现外国高端人才互认、科技创新券通用,区域人才流动率较五年前提升了40%。

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攻关计划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顾军此前公开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项目化、清单式的方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重点加快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与提升,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方面,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供给,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那么,长三角如何实现资源共享与政策协同呢?

第一,在资源共享方面,长三角已积极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汇聚了46441台(套)大型科学仪器,总价值高达560亿元。这一平台有力支持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已助力企业购买创新服务超过7000次,涉及金额超过1.7亿元。同时,长三角还推动了科技创新券的互联互通,显著降低了企业使用创新资源的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第二,在政策协同方面,三省一市的科技部门共同制定了《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明确了政策协同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协商解决政策协同中的重大问题,确保政策顺利实施。推动了政策措施的互认互通,特别是在科技项目、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方面,实现了政策措施的无缝对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效率,还简化了行政审批流程,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孔令刚说。

中源控股表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仍面临行政区划壁垒等亟待破解的问题,导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受阻,影响了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布局。政策协同力度尚需加强,尽管已建立协同机制,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存在协调沟通障碍。

中源控股进一步表示,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同样重要,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同时,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中源控股进一步表示,未来长三角共建创新共同体需充分发挥各地区创新资源优势,加强资源共享和政策协同,以推动区域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