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聚焦提升质量效益 更注重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可持续




党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以下简称“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相较“十三五”规划明确的“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未出现有关经济增速具体指标的表述。

 

01  科技创新重要性凸显

 

五中全会对创新给予高度关注,将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重点部署,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把创新摆在‘十四五’规划的核心位置,这表明党中央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面对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十四五”期间加快科创强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殷剑峰分析称,2010年后,随着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的下降以及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要素投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尤其是一些“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制约产业升级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向技术进步推动,而技术进步必须摆脱对外部的过度依赖,注重自力更生。

 

创新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继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五年,我国将向“卡脖子”领域倾注大量资源,至少包括经济资源的支持和体制层面的改革。

 

创新之路应该如何走?未来将着重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产权制度创新,着眼于强化自力更生的创新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创新的原动力,建设现代创新型国家;二是产业和市场主体创新,依托创新驱动三大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鼓励和支持更多高端科技企业加快创新研发和技术突破;三是产学研体系创新,强调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创新成果应用。‘十四五’时期,创新的高频将从科研体系、市场和产业体系等各个层面融入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的动能将更加强劲。

 

02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五中全会强调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重点指向三个方向。一是先进制造,以推动第五代信息网络、集成电路、飞机发动机等产业发展作为“强经济”的重要基础;二是战略新兴,通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创新驱动,强化对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三是数字化,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在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光刻机、汽车发动机、超短传感器等领域的进口依赖度较大,上述行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也将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经之路,因此,要持续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攻关,加速推进国产替代进程。

 

此外,产业升级也需要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提供技术支撑在信息技术时代,无论是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还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字技术。因此,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出现了“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化发展”等新提法。

 

03  进一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五中全会明确要求,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时,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意味着绿色经济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经济将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新风尚。绿色经济体系将加快完善,经济指标中的“绿色成分”或进一步显现。同时,绿色经济有望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绿色经济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促进中西部地区更好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开辟发展新路子,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此外,绿色金融业态有望得到快速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模式将加快创新,助力绿色经济提质增效。

 

目前,全球正面临建设更加美好未来的重大转型时刻。在努力抗击疫情之际,实现更智能、更绿色、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增长,正成为新的全球共识。疫情后的大量投资需求提供了新的机会,支持绿色经济将在未来数年内帮助改善环境,促进增长和就业。